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展播 > 报告文学
三等奖:《初心如磐》
初心如磐
——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战“疫”实录
刘进忠
庚子年的这个春天,极不寻常。
新年伊始、乍暖还寒之际,新冠疫情像一枚突如其来的利箭射入武汉的肺部。随即,冠状病毒席卷着黑色的旋风,火速肆虐了中华大地。
危急时刻,党中央一声号令,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全面打响!
全民皆兵,全民战疫!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疫效能,“在越是最吃劲的时期,越是要坚持依法防控”,城乡一体,联防联控,众志成城,决策者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牢牢置顶。
人民子弟兵,白衣战士……一批批新时代最美的逆行者,身披白色的战袍,迈着果决的步伐,毅然奔赴武汉的战场,他们用血汗筑起中国最坚强的钢铁长城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古城正定全面打响。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落细落实工作措施, 疫情面前,生命第一,面对考验,我们都是参与者。正定全县上下也是迅速出击、积极应对,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献出爱心,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生动的旗帜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闻令而动,披挂出征以雷霆速度,与时间赛跑,成为这个春天最美的逆行者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奏响这个春天最雄浑的乐章。
多难兴邦,百折不挠,愈挫愈奋,铸就中华民族巍然屹立的脊梁。
相信春天,相信中国。严冬过去,就一定会是晴空万里,春暖花开!
最特殊的任务
2020年春节前,全县人民都沉浸在节日来临的喜悦与忙碌之中,一切都是那么一如既往的和谐与从容。
正定县晨光路消防救援站也像往年一样一如既往,所有人员全部在岗,按部就班,做好了春节执勤的一应准备。
1月23日,武汉封城。
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意识到,千里之外的一次封城对他们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1月24日,河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随即,正定县宣布取消所有活动,原本因执勤在岗的消防员们就地隔离,隔离期限未知。
很多人并不知道,有三名消防员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谁都没想到,这一次执行任务竟去了七七四十九天。
3月下旬,为缓解首都压力,坐落在正定县新城铺镇的石家庄国际机场承担了部分分流国际航班的任务,13家酒店被划为6个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是正定消防救援人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战“疫”当前,他们更是义不容辞!
3月23日,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一项最特殊的任务:到石家庄机场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执行安保任务。
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大队长梁保庆迅速制定了工作预案。由于6个观察点是临时划分的,涉及的酒店共计13家,到达各自点位后,他们下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层楼一层楼的“转”,所有的消火栓、灭火器、应急灯、控制室、水泵房……他们用脚“数”出的数量:104座消火栓他们逐个测试、200余个应急灯、318具灭火器逐个检查。他们用脚丈量出的还有一份他们称为最“简陋”的预案。
预案,对消防员来说那就是作战图。每层楼的消火栓在哪里?安全出口在哪里?走道尽端的房间到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距离是多少?一旦发生危险救援路线怎么走?建筑附近的水源在哪里?……
一切都在这份手绘的“简陋”预案里。在他们的工作“流程”里,这份“作战图”是要经演练去检验的。
但由于时间紧迫,他们采取了推演的方式。心里有数,让他们对打赢这场战“疫”充满信心。
8部消防车,45名消防指战员,全副武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这是建队以来,首次出动这么多指战员执行的任务,除了炊事班2人、战勤班2人,文书班2人,班长骨干和司机各1人在队里留守,其余的全部奔赴观察点。
这是一项要做好持久战准备的任务,很多消防队员甚至没想好怎么跟家里说。
在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大队长梁保庆心目中,“孩子”,是一个最亲切、也最让人心疼的称呼。不管是专职队员还是文职干部,在他这里统统都是“孩子”。“我那些孩子们”,这是梁保庆对队员们的称呼。
一声“孩子”,透着亲切,透着心疼,饱含着温暖与柔情。
对于这些“孩子”,他是个既当爹又当妈的家长;而对于今年参加中考的儿子来说,他却像个只能通过手机视频见到的爸爸。
2017年排涝,他不顾旧伤跟所有队员一起在雨水中泡了17个小时,最后一双脚被雨水泡肿,靴子都脱不下来。
四年来,所有的春节和其他节假日,他都是在队里过的。他总是跟领导说、跟兄弟单位说“我那些孩子们太辛苦了”,唯独没说过自己。
这次执行任务,他每天都要去6个点走一遍问问情况,每天都要叮嘱一遍“要以最高级别的标准做好个人防护”。
作为大队唯一的主官,大事小情他都要操心,有时候从现场回来,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早晨他依然是全队起得最早的那一个。
奔跑是他们习惯的姿态,爱情是他们永恒的话题,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有了最欢乐的五公里。每天晚上他们都要像在队里一样跑个五公里,边跑边聊天,聊聊没时间陪的老婆孩子,没时间约会的女朋友。吐槽一下没时间谈恋爱的副站长宋杰,那是一天当中最轻松的时刻。
宋杰说,“要说没压力那是假的,‘万无一失’不是一个词,对我们来说那真的得是时刻保持警惕,每2个小时要巡逻一次,每天晚上都要有人坐在消防车里一眼不能合,尤其是到了后半夜两三点身体和心理都到了一个很脆弱的点。每天带着他们跑跑步,聊聊闲话,散散心,这是他们特殊的解压方式。”
他们怕任务结束归队,体能技能都退化了。所以除了五公里,又增加了新的训练科目:快速折返跑、器材技能训练。如果说“冲得上”是勇气,那“打得赢”就是实力,“时刻准备着”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45个人被分在6个点位,除了开会部署任务,很少有机会见面。但每天拎着灭火器巡逻时,他们的步伐依然整齐划一,每天的生活紧张有序。路上巡逻遇到群众的三轮车陷沟里了,他们还是冲上前帮忙;看到有群众没戴口罩,他们耐心劝阻,还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口罩赠送给群众。
随着全各景点有序开放,留守在队里的指战员又开始像从前一样,走进各个景区执勤。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正定消防救援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聚是一团火,他们听从号令,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急难险重的任务;散是满天星,在观察点,在景区,巡逻的队伍无论是多少人,他们守护的步伐坚定,初心如磐!
他们的故事,就从接到任务的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二开始。
1月26日,正月初二,下午4点。
晨光路站消防员戎艳青、杜英杰、李超接到任务,驾1部消防车前往政府设置的医学观察点执勤。
因为接到的任务很紧急,要赶在有人员入住前对观察点的消防设施检查一遍,同时要熟悉楼内的所有环境,所以只带了必要的防护口罩和消毒液就出发了。
路上,三个人商量好这次执行的任务坚决要跟家里保密,反正过年不能回家也不是第一次了。这一年,戎艳青和杜英杰的“消防年龄”已经是7年了,李超是新人,2年。
队里有62个人,却偏偏派他们三个人去,接到任务,他们的回答铿锵有力:
80后戎艳青:“听从安排,干了7年了,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那不是白干了。”
90后杜英杰:“我觉得挺高兴的,我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90后李超:“孩子刚3个月,不太好带,除了有点心疼老婆想孩子,别的没啥。”
他们在观察点,每天的工作繁琐而又具体。每天准点起床,习惯性地擦擦车,看看随车器材,油水电气。就算只有仨人,也要过得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在院子里集体出操,每天把消防设施转(检查)一遍,要不都不放心。他们仨还商量了训练计划,保护别人首先自己得好好的。除了人少点,一切如常,跟平时在队里一样。
以前他们的口号是:“我在,平安在”,而在那疫情最严峻的49天里,他们的存在,更像是一座灯塔。
“我们同在。”他们用正常的生活,向那些被送往观察点的群众传递着安心。他们说,不曾想过,有一天每天该干啥干啥都是一种守护。
49天里,他们小心翼翼,瞒住家里人。
戎艳青说:因为疫情隔离了,反而更好“骗”他们,就说服从疫情管控措施不回家了。
有时候跟家里视频,见人不在队里,就跟他们说出来执勤,一会就回去了。然后晚一点,再发个信息说回来了,家里人也没怀疑过。
杜英杰说:我妈对我的生活太了解了,而且她习惯每天跟我视频,看看我。去观察点的头几天,她发视频我拒接了。但是拒接的多了,她就起疑心了。最后实在瞒不住了,就跟她说了实话。怕她担心,我就逗她说“我要有什么事,你就趁年轻再生一个”。我妈说“你放心吧,我跟你爸商量一下,看看给你要个弟弟还是妹妹。”其实我们俩平时就跟朋友一样,这样跟她开开玩笑,她反而安心了。我爸也说“派你去,是你们队长信任你,好好干”。
李超说:我媳妇一个人带孩子,孩子刚仨月,不好带。偶尔有空跟我视频一下,我说我在外面执勤一会就回队里去了。我们头一胎,她也没带孩子经验,每天忙得团团转,所以我说啥她也没空琢磨,就这样稀里糊涂瞒住了。
因为任务急,他们没带换洗衣物,衣服脏了只能趁晚上时间洗洗,搭暖气上,为了快点干,每次洗完衣服都要使劲拧。怕晚上有什么事,他们三个都不敢同一天洗衣服。仿佛“与世隔绝”的49天里,他们相互加油打气,天性幽默乐观的杜英杰给大家讲俏皮话。他们说从来没有像那段时间那样想念队里的兄弟,想念起床哨,想念半夜被叫起来去站岗的日子;想回家给爸妈老婆孩子做顿饭,打扫打扫卫生。
每次隔着手机屏幕给队里汇报情况、跟家人聊聊,虽触不可及,但那是他们在那段日子里的暖阳。
李培,原消防部队退伍老兵,兵龄16年,现在是一名专职消防员,更是有着18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执行任务的第6天,他在向组织递交的《决心书》中写下了:“战疫当前,责任在肩! 写下决心,冲锋在前!”接下来的几天,其他观察点的班长骨干们也都递交了决心书,很多人都不是党员。
这先先后后递交的6份决心书,让副站长宋杰有点哽咽。没有相互沟通、没有商量,如果非要说什么理由,那也许是因为“有一种坚定叫不约而同”!
现场没有桌椅,他们的决心书都是趴在消防车上写的,再加上穿戴着防护用具,写字很不方便,写下的字也有点歪歪扭扭。
杜刚,消防车驾驶员,11年零事故。“消防车笔记”写了十来本,也练了一手好字。他说这是字写的最“丑”的一次。
“我不是我自己”
——晨光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宋杰的战“疫”故事
宋杰,28岁,中共党员,晨光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
3月23日,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一项最特殊的任务:到石家庄机场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执行安保任务。
为鼓舞士气,集结时,晨光路消防救援站(原正定消防中队)副站长宋杰组织了一场特别的重温入队誓词仪式。
这是一次最泪目的宣誓:
“我志愿加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坚决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铿锵有力的宣誓之声响彻云天。对这份铭刻在心里的誓词,他们的理解和感受从未像此刻般深刻。
当最后一句“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切”喊出来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泪目了。他们大多是90后,还有4个00后,最小的刚满19岁。而对于几个入队刚两三个月的队员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入队宣誓。很多人说,也说不出为什么,誓词一字一句像铁锤砸在心里,他们感受到了那份千钧的重量。
3月25日,执行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保卫任务进入第三天。
宋杰在消防员家属联络群发了一封长达900字的《致家属的一封信》,字字恳切,句句真诚。
他在信中跟家属们说,这是一次光荣且艰巨的任务,同时也详细解释了队里做的各项防护措施和后勤保障。
“感谢你们甘心情愿扛起家庭重担,筑起坚强后盾,给予大队全体消防指战员坚守的力量。”
宋杰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忍不住红了眼眶。
更让他感动的是家属们的回复,他们整齐划一地给点了赞,表达的都是对消防工作的支持,对大队党委的信任。
一位妈妈说:“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老百姓”。
其实,宋杰知道家属们的担心,所以在编辑这封信的时候前后删改了很多次,一方面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一方面也想说点日常的工作生活,让他们放心。
对于队员来说,只有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对于家属来说,只有放下担心,才能安心。
有人问宋杰:你爸妈担心你吗?
宋杰说:“我爸是老公安了,他们对我特别放心,你看连个慰问电话都不打。”
大家都笑了。只有宋杰自己知道,妈妈有多担心。只是身为执行这项特殊任务的“领队人”,“他不是自己”,他所传达的都必须是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自从到了观察点,宋杰就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那个人。
北方的春天,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
4月9日凌晨1点,天空飘飘洒洒下起雨。
宋杰惦记着夜间巡逻的队员,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再一次检查完夜宿情况,他又来到巡逻车边,叮嘱执勤人员:“今晚上冷,你们多穿点,别觉得自己年轻就啥也不在乎,咱们都健健康康的,这也是任务。”
少年老成的宋杰看着巡逻消防车上的队员,说话语气有点严肃,其实有些队员比他年龄还大。
他说:“我得把他们完整地带回去,哪怕有一个感冒的都不算是完整。”
为了这个完整,宋杰每天的工作除了要跟着队员们一起检查消防设施、巡逻,再三叮嘱他们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还要像在队里一样查岗查铺:夜间巡逻有没有正常开展、有没有发现问题;轮班休息的队员有没有按时休息,对吃饭住宿有没有什么要求。每天设定训练科目,带领队员们锻炼体能。
他经常说:“要求他们做到的,我得打个样。”
在观察点,无论是协调调度,还是检查消防设施、执勤巡逻,宋杰总是冲锋在前。他说:“是党员的义不容辞,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我们每个党员在入党时是宣过誓的,现在是兑现誓言的时候了。党员做得好,群众跟着跑;我要做的好,队员们就会跟着跑。”
在宋杰的带领下,20多天的坚守中,6个观察点的45名消防指战员个人防护到位、工作井然有序、生活有条不紊,保障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绝对安全的同时,也展现了正定消防救援人的良好形象。
这场全县战“疫”还没有完全结束,宋杰和他的队员们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
他说:他不是自己,他是消防队员们的“带头人”;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身后有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群众这个强大后盾,这让他的信心更加坚定!
最“拙劣”的谎言——贾志远
贾志远,32岁,正定新区诸福屯街道办事处南圣板社区人,现任晨光路消防救援站战斗班班长。
2005年在内蒙古包头武警某部当兵两年。2008年到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那一年还只有19岁。
现在刚过而立之年,皮肤黝黑,身材健壮,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精明干练。
他也是第一批参加执行防控疫情任务的队员。在正月初五接到命令,带领五个人一辆消防车赶到县医学隔离点执行任务。一去就是40多天。任务完成,自我隔离14天。
3月23日,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又接到赶赴机场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执行安保任务的命令。此时,贾志远和其他两名队员刚从正定县医学观察点执勤归队不久。他们在全县疫情最严峻的时候,瞒着家里在医学观察点驻守了40余天,刚休假回家。
“若有战,召必回。”
这是他们对这份职业的崇高信仰。而对家人,他们又总是难免说着最拙劣的谎言。
2020年3月23日,接到驻入境人员医学观察点执勤任务后,贾志远随队赶赴现场。一到达指定位置,他们就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区域开始熟悉情况,检查消防设施,一直忙到后半夜。
凌晨3点钟,一阵急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刚要休息的贾志远接到了姐姐的电话,姐姐哽咽着说妈妈突发脑梗,情况危急,必须马上送医院,问他能不能马上回家。
听着姐姐焦急的声音,贾志远更加忧心。作为观察点负责人,贾志远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不可能离开。他沉吟一下,为了安抚妈妈和姐姐,只能先撒了个慌说:“你们先去医院,我跟领导汇报一下就过去。”其实他没有跟领导汇报,也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在几个小时之后赶到医院。
而聪明的姐姐却一下子听懂了,跟他说:“没事,你先忙工作,妈这儿有我呢。”
那一夜,本来一身疲惫的贾志远却怎么也睡不着,辗转反侧,浮想联翩。父亲早年病故,多年来家里只有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相互照应。而年仅58岁的母亲一直体弱多病,两年前罹患乳腺癌。手术后,医生交代要密切注意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如今又突发脑梗,真是雪上加霜。这已经是一年来妈妈第二次住院了。癌症术后的并发症让老人对每次发病都充满恐惧,也就更加希望儿子守护在身边。
第二天,等到队里临时安排了人接替他的工作,贾志远才匆匆赶到医院,此时已经是中午了。他强装笑颜,不停地讲俏皮话逗妈妈开心。看到迟来的儿子,老人抹着眼泪絮絮叨叨地说;“拖累你们了。”贾志远的心像针扎一样疼,可是脸上半点不能表露出来。隔着距离,他不停地讲俏皮话逗妈妈开心。儿子的乐观让老人逐渐平静下来,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趁着妈妈输液睡着的时候,他又迅速返回了工作岗位。
贾志远说:“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不是家人不需要我们,也不是我们不想陪着家人。只是选择了消防的时候,同时也就在‘大家’和‘小家’之间做出了选择。站好每一班岗、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对得起咱肩上这份责任,才能给支持咱工作的家属一个交代。”
执行任务的消防指战员大多是90后,作为老大哥,执勤工作之余,贾志远爱跟这些年轻人聊天讲笑话,缓解压力;为确保观察点安全,他隔几天就组织驻点工作人员开个消防安全培训会;每天无论是执勤巡逻还是对消火栓测试,他也总是冲锋在前。
三次推迟婚期——田宏坤
田宏坤,1995年出生于正定县南楼乡完民庄村。
他曾在哈尔滨当武警五年,去年到正定县消防救援大队工作。
如果没有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也会像许多幸福的新郎一样,经历过甜蜜的恋爱,如期步入婚姻的神圣殿堂。他的准新娘美丽聪慧,是北早现乡丰家庄村人。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两个人半年时间都在紧紧张张筹备婚礼,靠视频挑选结婚礼服,采买新家家具,不知道熬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从新房装修的琐碎事务,再到每个市场看家具样式,每个忙碌的周末,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抓紧时间赶在春天来临之前完成婚礼的各项准备工作。
他们两家最早定的婚期是正月二十二。但是,田宏坤早在正月初五就接到命令,五个人一辆消防车赶到县医学隔离点执行任务。这一去就是40多天,任务完成,自我隔离14天。
没办法,家里经过协商,把婚期改在农历三月初三,阳历3月26日。此时,疫情仍处在高峰期,队里也是集中管理,他们就响应国家号召,没有如期举办婚礼。
无奈之余,家里父母又选了4月14日这个日子。3月28日,消防救援大队开始在机场隔离执勤,因为任务,又一次不能按期举行婚礼了。
田宏坤跟家里人说:“我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在消防队也是一名军人,平时耳濡目染了很多军人奉献的故事,这次轮到我上了,当然要挺身而出。”
这番话掷地有声,得到了家里老人和媳妇的坚定支持。大家达成共识,毕竟防控疫情是国家的大事,当然要服从组织的安排,那就等疫情结束了再举行婚礼,到时候的幸福感一定是满满的。
5月14日,田宏坤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婚礼。
那一刻,他幸福地笑了,妻子却哭了。
他对妻子说:“结婚太难了,幸亏这辈子就结一次。”
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他们久久地沉浸在喜悦中……
后记:
在这场疫情中,他们所做的这些似乎微不足道。
他们不愿意跟任何人讲这49天的故事。他们说,跟医护人员相比、跟志愿者相比,他们真的不算啥。其实这块热土一直被守护着,守护她的从来不是超人,而是像他们一样平凡的普通人,在群众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逆流而上。
即使都是“无名之辈”,他们的坚守的背影依然挺拔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