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展播 > 报告文学
二等奖:《桲椤树社区的节奏》
桲椤树社区的节奏
路军
在国家强力推进“扶贫攻坚”的政策下,河北省平泉市桲椤树社区两委紧紧抓住“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以“生态农业、绿色崛起”的理念作为脱贫奔小康的一条主线,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地拼搏奋斗,彻底改变了这里贫困落后的面貌,桲椤树社区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河北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等众多的荣誉。
在热情洋溢的季节,我深入桲椤树社区,感受那里的特别节奏。
1.
赵玉明的脚步急匆匆的,以至于我在他身后紧紧追赶才撵得上。
我与他正步行赶往社区农业生态园区所属的一处富硒蘑菇园。上午夏日的阳光火热,他毫不遮掩,也似乎感觉不出来这会有多难受。习惯行走于田间地头、园区等等地方,他的一双脚板子早已经紧紧贴紧养育他的这一片深厚而多情的土地。
“那儿正在建设的是菌棒厂”,他犀利的眼神与伸向远处的右臂将我的目光聚焦一处脚手架林立、防护网编织的建筑大楼。菌棒是食用菌生长的温床,内装锯末等原料、形似一个大棒槌而得名。粒粒菌种落入其中,水润温控,菌农的滴滴汗水与精心呵护,一株株小蘑菇蓬勃而出。过去,治菌棒时,这里的菌农习惯自己架起一个铁火炉烧煤,黑烟缭绕,黑颗粒漂浮,呛人,环境不好。
“原来那些小火炉都要去掉”,他的眉宇间闪烁坚毅而自豪的神色。
我问他,这么“砍”菌农理解吗?有没有遇到难题。他快言快语,“怎么不理解,砍掉后,菌棒厂的设备都是一流的,菌棒统一加工,菌棒成本下降,没有了污染,他们支持。”“会不会加重菌农的负担?”“不会的,这菌棒厂投资中有一千多万是扶贫资金,剩下的是社区自筹。”
靠近河岸北侧依偎一排排身披黑衣的蘑菇棚子。棚内,一枚枚菌棒你挨着我、我挨着你,阵势齐整,长达百米,有香菇、平菇、杏鲍菇等品种。从自然村搬迁过来的贫困户里没有技术的妇女到这里做采摘工,“日工七八十,大多数计件,调动了她们的积极性,省得日工泡蘑菇”,赵玉明正向我介绍,前面一座蘑菇棚子边际的硬土路驶来一辆电动三轮。十几个塑料箱码得高高的,停在一家蘑菇棚子边儿,两个中年妇女头上裹着纱巾,正往车上装刚刚采摘的蘑菇。我上前与她们聊天,“一天干几个小时?”“五个小时”,“天天干吗?”,“有活就干,没活就做别的了”。
我问她们还有别的收入吗?他们告诉我这磨菇棚子是贫困户土地流转过来的,一个棚子有三亩,一年下来,有地租钱,有年终分红将近三千元,还有资金分红六千等等。
“这个园区有一百余个蘑菇棚子,可以至少带动二百多贫困户脱贫”,赵玉明谈起这些语调明显拔高了几度,这自然是像他这样的社区党员、干部、群众下力气的结晶,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这片田地除了蘑菇园区还有冷棚蔬菜等园区安置贫困户,有的租棚、有的来棚里务工,真正达到了住得好,有工作,留得住的扶贫效果。
“社区当地劳动力不大够用的时候,外村的、包括挨着的辽宁的也有来务工的。”园区犹如魅力十足的磁石吸引希冀用汗水与智慧改变生活的乡亲们在这里圆梦。
2.
赵玉明侃侃而谈,唯独很少谈论自己。听社区副书记杨海平说,他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典型,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袒露了自己的一些瞬间。
2017年以前,他住在偏僻窎远的自然村“达子沟”。
故土难离,搬迁之前,在一个穷窝子住久了,心思也浸润得好像散慢的土仙,日子苦,久了难免麻木。春种夏耘,扛着锄头去田里,一身汗一身土,夜晚,躺在炕上,看到电视里出现的城里人生活,不免心里长草,但很快就在劳累中沉沉入梦,第二天清晨一声鸡啼,依然再重复昨天的单调节奏。
当社区党委派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队入村宣讲动员,一石激起千层浪,重新唤醒了赵玉明等贫困乡亲的美丽生活梦。是留在这里住在石头危房、固守田园,还是走出深山甩开膀子加油干?是在这里种几亩薄地、打点零工,还是到园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改变年挣供不上年用的现状?世代务农,赵玉明掂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感觉搬出去花销大,他一时犹豫不决。而妻子铁了心肠要搬:“住房儿也安全了,搬那儿再也不用烧柴做饭烟熏火燎,又是用电用气儿,不那么脏兮兮的……”
于是在2017年,一家人搬到桲椤树社区居住。如何让这些贫穷的乡亲们尽快脱贫,社区两委已经胸有成竹:发动贫困户搞错季蔬菜种植,聘请本市东北角毗邻辽蒙的榆树林子镇蔬菜种植基地的高级技术员对扶贫户进行技术培训。得知这一消息,赵玉明喜不自胜,他年轻的时候上过农广校,学的是蔬菜花卉专业,中专毕业后,在山沟里侍弄山坡上的旱田,那些知识渐行渐远。现在好了,他觉得自己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报名参加蔬菜种植免费培训班。重新翻开曾稔熟的课本,重新走进实验田体验浸种催芽、嫁接、控温等等技术,他重新找回了青春飞扬时代的那股子钻研劲。
赵玉明培训成绩出色,社区两委确定他作为第一批蔬菜大棚的实践者之一。
这一年他一气儿租了社区两个一共二百米的塑料大棚种黄瓜。一门心思脱贫奔小康,起早贪黑,他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望着绿意盎然的小苗,他仿佛看见了一株株的黄瓜秧子上已经悬垂着新鲜悦目的黄瓜。第一次采摘顶着星星月亮,到离家八里的蔬菜市场去卖。“卖了一千五百块,真是欣喜若狂啊!”回忆几年前的情景,赵玉明仍然掩不住喜悦激动的神色。扣棚第一年,他挣了五万多,第二年挣了十万。
赵玉明天生热心肠,大棚搞出了名堂,他的想法也不一样了,他说:“这时我想到了那些还在观望的贫困户,我用我的成功经验劝说他们,他们也积极参加进来,我手把手地给哪些贫困户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他们也挣到了钱,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儿。这也是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做的事儿。”
2017年同他一起在达子沟搬迁下来的贫困户韩学因年龄大,知识浅,习惯了种地,侍弄塑料大棚有难度,赵玉明向村里提出让他应聘生态护林员,管理达子沟一草一木。2019年韩学成为河湖管理员扶贫公益性专岗,巡查管理达子沟的河道。
韩学也住上了楼房,生活无忧,与过去每年收入单薄、信息闭塞相比,他发自肺腑地说:“真是天壤之别,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我带来新的生活。”
因人而异,依策安置。扶贫路上一个乡亲不落下,赵玉明心细如发、敢于担当。他的厚道热忱、真抓实干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2018年马杖子村换届选举,乡亲们一张张蕴含信任与期待的选票将他选为村主任。担子重了,他的理想更高了,他郑重地向社区党委提出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党员。
现在的赵玉明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初心不改,乡亲们的冷暖深深装在他的心里。
从园区回来,他一头扎进了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行旅。听赵玉明与来办事的乡亲谈话,马杖子的大事小情都装在他的心里。
他说得掷地有声:“虽然我还不是一名正式党员,但是我也在用党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3.
在桲椤树社区中心村后面的土坡上有一处富硒果园。
桲椤树是一道纵横东西的山川,东连辽宁,西接平泉市党坝镇。群山环抱,地少山多。历史上曾经是抗日游击区,1945年承德保卫战——桲椤树战役在此打响,六百多革命先烈的热血洒在这里。改革开放前,这里流传一个顺口溜:“一进桲椤树沟,一天三顿喝稀粥。”这是当时贫困户的真实写照。
自然造化给予桲椤树有限的土地资源,却慷慨解囊,给了乡亲们一片片富含硒等稀有元素的土壤。
历史的原因,这里却一直捧着金碗徘徊不前。从2011年开始,社区开始建设多处富硒果树园区,这天然馈赠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犹如轻骑兵摧城拔寨。在桲椤树战役烈士陵园毗邻的这片果园,已经被承德市林业草原局命名为“富硒果品基地”。
凝望这片绿海荡漾的果园,满目葱翠,绿意浓浓。
挨近果园入口的一所房门推开了,一位高个子蛮有精神的六旬老人请我们去屋里河水。陪同人员介绍:“这成片果园带动了不少贫困户,你看这邱大爷,无冬历夏都在这里管理。”老人身体承受不住强度高的蔬菜大棚等工作,园区就安排他们管护林子、看护果园这样的“清闲”工作。土地流转过来的贫困户懂技术会管理的,摇身一变成了果品合作社里的果园承包者、技术员。学技术太困难的就做果园工人。况且,侍弄果园并非天天都忙。春天开花了,来疏花,叶子间长出豆子大小的青果,便疏掉长相磕碜、害病的小果果。施有机肥、浇水等等,这些活儿通常都有间隔。忙完了,还可以去社区打点短工,收入一样有保障。
我问这果园都栽的啥?邱大爷指着下面叶子如锯齿扁刀样的果树说:“这片是桃园,桃子熟了一般都一斤左右,又脆又甜,上面是优质富硒苹果。”我去果园里转悠,一株株果实已经套上了泥土地颜色的袋子,如同枝头间悬着一枚枚硕大的蝴蝶,风一摇,则翩翩飞舞。
这是勤劳的园区工人一大早趁着天儿凉爽好些天完成的。
套袋阻挡了万一来袭的雹子,也阻挡了害虫的偷袭。“苹果、大桃省得起疤喇(即疤痕),还增红,能卖个好价钱,这种富硒苹果我们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金锣美”,邱大爷补充道。“那这些苹果怎么销售?”我问。“一部分留给采摘客,一部分果品由金锣美果品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远点的北京天津的客商都慕名购买”,邱大爷说。
时值夏日,我已经遥想秋日成熟的风景:色泽红润的果子悬于枝头,各地采摘客慕名而来。倾听清代康熙帝的公主与郭驸马留恋桲椤树山水美景、品尝频婆果(即古代中国苹果,秦汉有记载,魏晋已栽培,又称“绵苹果”。)而定居于此的浪漫迷人故事。凭吊烈士陵园,追忆那烽火硝烟将士们与顽敌殊死搏斗的岁月,向英雄致敬。走入果园采摘富硒果,品味不一样的滋味。如果在本地吃午饭,来一碗富硒小米做的铁锅焖与满族八大碗,香味袅袅,流连忘返。
那一时刻,我们将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幸福。
4.
夏日当空,坐在车子里吹空调并不自然。等我一走进搬枝沟,则草木清新、凉爽宜人。这是一片繁茂的绿山谷啊!
随行的王杖子村书记王艳彬这个年轻人就是本地人,姥姥家在这里,从小没少去这深沟里玩耍、采蘑菇、翻梁串亲戚。那时候,拉木头的大车都能跑到深山谷里。他向我比划,“最粗的树有这么粗”,两只手、胳膊圈成了水桶状。
“过去这地方也不缺水,深水井三寸管子二十四小时抽都抽不净呢!”往日山溪咕咕,井水清幽的景象他依然历历在目。
桲椤树绵延不绝的山岭蕴含铁铜锌等,曾几何时,一些山岭采矿,离搬枝沟不远的下游有过一座矿山,压产能前生产那些年,铁矿好像一个巨大的吸水神兽,几十方水一口气就吞没了。
地下水位沉降得很快,当初乡亲凿的浅井慢慢干涸,这里的人家吃水成了问题。走过几座斑驳陆离的石墙矮屋,听不见一点狗吠鸡鸣,铁将军把门。“怎么这么安静呢?”原来。这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搬到桲椤树社区中心村去了。
巧遇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他是村里安排的生态护林员、党员葛小利,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他和另外两个生态护林员葛月金、邓春江每一天都要准时钻进山里,看那些朝夕相处的草木们,守护这一方绿海的安宁。
“这几年矿不动了,水位又慢慢上来了”,王艳彬说,“社区金旭东书记说了,搬枝沟这里的草木一点都不能再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观念现在已经深深根植于乡亲们心里,他们朴素地认为,好东西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
我和王艳彬沿着一条灌木丛中几乎看不见的小路向沟里走去,常常被草木羁绊得差点跌跤。划了这道生态保护红线后,我问现在山里面大的动物如野狼、狐狸、獾子等等是否已经回归?“这个我真不知道,封了好多年,最深处我一个人也不敢去,不过像野兔子、山鸡等等小动物那可是海了浩(土语,多的意思)了,哪一个村子都常见。”小王的描述,将我刚刚步入桲椤树的一些画面拉近:
山谷间的桲椤树河滩,水流淙淙,波光旖旎,有的地方芦苇摇曳,成片的草花盛开,如星点缀,村庄附近,一些鸭子嘎嘎叫,水中嬉戏,两岸的四耳山、狐仙山、西大天、桃山等山山岭岭披满绿装,一年四季,雨雪也比别处多来光顾。
正遐思飞翔,“这是搓芭,尝尝吧”,小王唤我的声音划过,一束灌木丛茎子上簇拥好像桑椹模样的红果果,小王说着手里已经摘了几枚塞进嘴里。我也摘几枚品尝,酸甜可口。回来,我通过识图知道它是“牛叠肚”。山育万物,雨润光照,没有了人为的任意践踏与戕害,搬枝沟内的草木生灵得到了安适的休养生息。
继续沿崎岖蜿蜒的小路上行,混合在一起的各种草木气息令人神清气爽,身心安宁。真是一处天然氧吧。待到秋天成熟的季节,山榛子、核桃、栗子、杏子、橡子、沙果、山枣等等树木捧出成熟的果实深情馈赠这里勤劳的乡亲们。
时光悄然,离开桲椤树社区,路边草木葳蕤繁盛,河水流向远方,我的脑海依然闪现桲椤树社区乡亲们一幅幅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景象,他们合奏出的音符铿锵悦耳,悠远绵长。